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首页>科普湿地
【新华社·吉林频道】中科院科研人员在中国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湿地固碳研究已成为全球碳循环研究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沼泽湿地面积世界排名第三,其中草本沼泽分布最为广泛,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作为沼泽湿地重要的质量参数之一, 植被地上生物量是估算沼泽湿地植被碳储量的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研究沼泽湿地固碳的基础。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在局域或区域尺度上对中国草本沼泽植被生物量进行研究,但全国尺度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及空间分布格局尚不明确。

  在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沼泽湿地资源及其主要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调查”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牵头,东北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12家单位的百余名科研人员对中国沼泽湿地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涉及全国440片沼泽湿地的植物、水和泥炭资源及其生态效益状况,共设置了18390个调查样方。

  本次调查研究得出,第一,中国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密度呈现出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低,华北中部和滨海地区高的特征。第二,中国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地带性特征,但在部分地区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带性规律。在亚热带湿润沼泽区和滨海沼泽区,植被地上生物量与水热条件和海拔等无明显的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区和滨海沼泽区的水热条件较好,适宜植被生长,水热条件不是沼泽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导致这些地区草本沼泽植物非地带性特征更加明显。青藏高原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环境更加恶劣,资源有效性降低,植物获取最大光合能量的能力下降,进而导致高海拔地区植被地上生物量较小。在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密度先降低后趋于平缓;在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在年均温越高的地区相对越大。

  该研究明确了中国草本沼泽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为准确评估中国沼泽湿地固碳潜力及制定沼泽湿地适应性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上发表。(孟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