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首页>学术研究
东北地理所在黄河水体碳循环研究中取得进展

    河流是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连接纽带,连接着陆地和海洋两大活动碳库,河流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全球河流每年向海洋输入0.38-0.5Gt有机碳,其中的55%都是以溶解性状态存在。目前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碳循环研究的热点,河流DOC的成分较为复杂,不同流域河流DOC来源存在明显差异。研究河流水体DOC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掌握全球碳收支和定量估算人类活动对河流碳循环的影响。 

  黄河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碳传输对亚洲河流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水环境遥感学科组的科研人员对黄河流域水体DOC进行了野外调查采样,发现黄河干流不同河段水体中DOC浓度具有明显差异(p < 0.01),中游河段水体DOC浓度明显高于其他河段(4.13 ± 0.91 mg/L)。同时基于碳稳定同位素技术解析了黄河水体中DOC来源,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头和上游水体中的DOC主要来源于陆生性植物贡献(94%61%),但是中游和下游DOC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物质(36%37%),并且在中下游河段,生活污水对河水DOC的贡献也明显增多(17%-18%)。在黄河源头和上游河段,河水中DOC浓度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包括流域坡度和蒸发量等;在中游和下游河段,河水中DOC浓度主要受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图1)。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在人类干扰导致的黄河水体碳输送特征变化的背景下,平衡发展与保持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同时,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河流碳循环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东北地理所温志丹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刘阁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A0607101)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20234)的共同资助。 

          

 图1 黄河水体中DOC浓度影响因素解析图 

  论文信息如下: 

  Wen Zhidan, Song Kaishan, Shang Yingxin, Lyu Lili, Tao hui, Liu Ge*.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impacts on the DO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Yellow River continuu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21,287:117231. 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1.11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