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首页>湿地动态
东北地理所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国家野外站建设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野外站布局。2020年12月29日,科技部办公厅公布了新一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择优建设名单》,名单共涉及全国69家野外站,其中,依托我所建设的“兴凯湖湿地生态研究站”(简称“兴凯湖站”)、“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大安站”)、“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简称“长岭站”)参与共建的“吉林松嫩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入选,标志着我所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为我国湿地恢复和盐碱地治理以及农业高效利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野外台站是我所重要的科研支撑体系,兴凯湖站、大安站和长岭站是依托我单位分别在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地建立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具有较强的区域和学科代表性,基于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控制实验等,充分发挥了其监测、研究、示范和服务等各项功能,得到科技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兴凯湖站、大安站等国家野外台站的获批是继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列入国家野外站以来,我所在平台建设的又一重要进展,是我所加强农业特色所建设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期间,野外站将根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围绕国家及地方的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前沿,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等手段,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为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知识储备及关键技术支持,力争成为湿地、农业生态系统观测与科学研究的国家重要野外支撑平台。

  兴凯湖站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2009年,2014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兴凯湖站主要以兴凯湖沼泽湿地为主要观测研究对象,基于对湿地生态系统要素及湖泊水文、水环境、水鸟栖息地的长期定位观测与综合研究,揭示湿地演变与湖泊水文、水环境变化间的关系、湖泊湿地的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变化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湿地生境变化对迁徙鸟类的多样性和繁殖行为的影响;建立退化湿地恢复试验示范区,提出北方退化沼泽湿地健康评价指标和综合恢复技术、保育与管理模式及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为区域生态安全和国际界湖资源合理利用提供长期基础数据支撑、理论依据与关键技术。

                                             

        大安站建成于2003年,是中国科学院和吉林省政府院地合作的重要成果,该站的建设先后得到中国科学院、吉林省政府、吉林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大安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大安站位于东北松嫩平原西南部,属于东北765万公顷盐碱土典型分布区,具有鲜明的区域和学科代表性,是我国第一个以典型内陆苏打盐碱土为主要监测和研究对象的野外台站。历经17年的建设与科学积累,大安站在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团队先后承担了30多项国家973计划、重点研发等项目,继2010年在退化植被恢复方面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2015年在盐碱地以稻治碱大规模改土增粮方面再次取得突破,获得了第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截止目前,已累计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6项,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农业野外观测站。

                                                   

         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建成于2009年建立,实验站面积达4500亩,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以及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内外研究单位合作开展科学研究,集中了土壤学、生态学、植物学、畜牧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围绕盐碱化草地植物生长适应策略、盐碱化草地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盐碱化草地恢复、改良与优化利用、盐碱化草地牧草资源培育及其利用、盐碱化草地放牧饲养及其牲畜设计饲养等多个方向开展深入系统研究。在国际一流刊物发表SCI论文1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授权专利20余项。获批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先导专项等项目5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