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科研成果>学术专著
中国东北湿地野生维管束植物

  湿地是水域、陆地间过渡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它不仅对调节人类生存环境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它还具有极其丰富的,可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其中植物资源分布之广泛,种类之繁多,生物量之大,产量之高是极其可观的,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地区是我国湿地的主要分布区,沼泽与沼泽化草甸湿地约占全国该类湿地面积的48%。为此,编者对东北地区湿地的植物资源,在多年野外调查及采集大量标本,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出《中国东北湿地野生维管束植物》一书,为从事湿地科学研究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同时也是集东北地区湿地植物于一体的首部参考书。 

  本书对湿地植物编辑的范围是依据植物生态学家瓦尔明(E.Warming.1909)和辛伯尔(A•w•Schimper.1898)按植物对水分条件地适应性,将植物划分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这一基本原则,把东北地区各种类型的湿地植物 (维管束植物部分),即漂浮水生植物、悬浮水生植物、沉水固定水生植物、浮水固定水生植物、直立固定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水分供给充沛的沼泽地或浅水中)以及中生植物中偏湿的湿中生植物 (包含在潮湿区域的林下湿地、林缘湿地、路旁湿地、沟边湿地、盐渍化湿地以及湿草甸等地的植物)均收录在本书中。上述这些植物有的只有在湿地中出现,即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有的在同一地区既能在湿地中出现,又能在非湿地中出现,或者是有的在一些地区仅见于湿地,而在另一些地区则可同时出现在湿地或非湿地中。这一部分植物即为中生植物当中的湿中生植物部分,它们适应的生态幅度较广阔,环境的变化对它们生长影响不大。 

  为了适应对东北地区湿地研究工作的需求,编写了本区湿地野生维管束植物78个科、257个属、706个种、37个变种、14个变型,占东北地区记载维管束植物的22.7% (东北植物检索表第二版1995)。每个种植物都在文字说明之后有一附图加以对照,以满足野外工作的识别。与东北地区维管束植物相比,湿地维管束植物数量较少,但其经济价值却不可忽视。在这些植物当中,有的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有的是药用植物的资源库;有的可以食用或是良好的蜜源植物、绿化环保植物;有的可以作为湿地旅游观赏花卉植物、水生观赏草或插花的材料;有的是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优质饵料及天然的产卵库,许多湿地植物可以作为家畜、家禽的饲料进行青贮、青喂或制干草。以多种苔草为优势种的湿地,早春可以辟为短期的早春牧场,为缓解初春饲草的不足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本书编写的地域范围是指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过市和赤峰市 (即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 

  本书收录的湿地植物是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原长春地理研究所)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在东北地区进行的沼泽湿地考察 (其中包括三江平原,长白山区,大、小兴安岭山地,呼伦贝尔高原,松嫩平原,辽河三角洲,鸭绿江河口等地)采集的大量植物标本,并经过鉴定、整理,编写的《东北沼泽地植物名录》为主要依据,又重点参考了《东北植物 检索表(第二版)1995)-以及各种野外调查报告和兄弟单位编写的有关资料。 

  本书编写按恩格勒 (A.Engler)1964年新系统排列,植物种按照拉丁字母的顺序排列。 

  在编写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内容之外,对植物种名的种加词部分 (即植物学名的第二个词)做了解释或翻译。这样对从事湿地科学研究工作,而对植物分类知识又知之甚少的人员来说,使之掌握植物学名并能了解其含义,以便正确地认识和帮助识别、鉴定植物,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记忆植物学名是颇有意义的。此外,根据现有资料并参考东北植物分区图,对东北湿地每种植物在其布区上也做了介绍和说明。在植物中名的右上角注有"*"号者,表示核种植物标本收藏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植物标本馆。 

  除了重点介绍的东北湿地野生维管束植物之外,在本区湿地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无维管束植物,即苔癣植物。其中藓类植物在东北湿地植物中占有一定的数量,特别是在东北北部、东部山地林区的湿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了供从事环境科学和湿地科学研究人员工作上的方便,特别是对从事山区湿地工作者的参考,在本书的最后附有东北湿地癣类植物名录及其产地 (计有 24个科、46个属、138个种、1个亚种、5个变种、7个变型),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东北湿地提供了参考资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领导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植物种名释译及部分植物标本的鉴定方面得到了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毓棠教授的指正。另有部分标本也得到了张玉良、张文仲、陈跃东、马欣堂四位先生的鉴定和指正,藓类标本请高谦先生鉴定。对于我的同仁在先前的野外工作和植物标本的采集、整理、鉴定等方面的奉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著名湿地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研究员为本书作序,在此表示感谢。本书最后由易富科研究员负责全书的统稿。 

  由于编写者的学识疏浅,水平所限,搜集的资料以及所参阅的标本不全或鉴定的有误,疏漏与缺点、讹误之处必定很多,在此敬请阅者批评指正。 

                                                                                                           易富科 

                                                                                        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