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科研成果>学术专著
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可持续利用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隅,北自黑龙江,南抵兴凯湖,西起小兴安岭东麓,东迄乌苏里江,地理位置界于北纬45。01'-48。19',东经130。13'-135。19',总面积为10.89X10*km"(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沼泽研究室,1983),由完达山北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平原和完达山南部乌苏里江支流与兴凯湖冲积、湖积平原构成。

  三江平原分布着我国最为典型的大面积淡水沼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及其支流挠力河、别拉洪河、浓江等河流的河漫滩、古河道;同时阶地和山前倾斜平原上的低洼地也有沼泽分布。三江平原沼泽主要分为潜育沼泽和泥炭沼泽两大类。其中潜育沼泽分布面积广大,集中连片;泥炭沼泽少,分布零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三江平原地区重要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是我国东北地区国际重要湿地的分布区,在全球同一纬度带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在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全球环境基金 (GEF)和国家林业局 (SFA)在我国黑龙江省、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和甘肃省共同实施了"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CPR/98/G32)"项目。项目将中国具有全球意义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作为长远目标,同时将湿地生物多样性成为国家、省和地方政府决策和行动的常规考虑内容作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项目目标。由于黑龙江省特殊地理位置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国家GEF湿地项目办将黑龙江省省级层面 (成果B)单独列为GEF湿地项目活动的主要产出,其主要目标是黑龙江省政府部门在决策和行动时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常规考虑内容;地方层面 (成果C)(抚远县、农垦建三江分局)的主要目标是强调把湿地生物多样性内容纳入水资源管理以及跨国界协调。

  三江平原项目区位于三江平原东北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行政区域上主要包括农垦建三江分局和抚远县,以及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区内的河流属黑龙江、乌苏里江水系,河流交错纵横,主要有浓江、鸭绿河、青龙河、挠力河、外七星河、别拉洪河等,总流域面积II330km,。拥有15个大中型国有农场,主要包括前锋农场、七星农场、大兴农场、青龙山农场、前进农场、八五九农场、创业农场、洪河农场、二道河农场、前哨农场、鸭绿河农场、浓江农场、红卫农场、胜利农场、勤得利农场,是三江平原湿地最为集中的地方。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从管理上,分属林业系统和环保系统。因此项目区的选择,无论从湿地生物多样性、景观、水文条件及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国家GEF湿地项目办、黑龙江省GEF湿地项目办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不同领域的湿地专家共同努力下,通过数次野外考察、调研和研讨,在充分分析和讨论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保护方式及其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形成了此书,许多内容属于原创性成果。本书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省人大、黑龙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农垦水利勘测设计院、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林业局林业规划勘察设计院、黑龙江省林业厅等项目执行单位及参与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本书是UNDP/GEF"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的主要成果。通过对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力分析,提出了三江平原湿地保护恢复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包括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湿地保护框架、湿地恢复的理论与方法、水资源恢复方案、湿地退耕还湿模拟和湿地生态廊道建立的模式及实践等。同时在确保湿地功能得以维持和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宗旨下,开展了湿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模式探讨,提出了湿地友好型农业模式,确立了有利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替代生计和生态旅游的方法与实践。

  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了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条件,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壤概况。第二章阐述了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变化过程,包括三江平源项目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基本特征、三江平原项目区湿地景观、动植物特征及其变化过程。第三章从气温、降水等全球变化角度和农业开发、水利工程以及政策体制等深层次方面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为湿地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必要的背景资料。第四章通过对黑龙江省21部与湿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分析评估,阐述了黑龙江省有关湿地保护相关法规、规章的具体修改建议,并将三江平原项目区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威胁三江平原湿地的法律政策及管理体制原因,系统提出了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政策法律制度建议。第五章阐述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经济学基础理论,结合三江平原实际情况,利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三江湿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并对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定量评估。第六章为三江平原湿地保护恢复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三江平原湿地恢复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三江平原浓江-鸭绿河流域水资源恢复方案,对基于保护区的湿地洪水淹没模拟及退耕还湿进行了定量评价,建立了湿地生态廊道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第七章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人手,分析了影响湿地区域替代生计选择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三江平原区域替代生计发展模式;提出了三江平原湿地友好型农业发展具体方法和模式,并就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化及其模式选择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本书各章节由专人编写。各章编写完成后,由姜明、王向东负责统稿,吕宪国负责最后审稿和定稿。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章由吕宪国、俘守正、姜明编写。第二章第一节由赵魁义、李晓民编写;第二节由张树清编写;第三节由赵魁义、娄彦景编写;第四节由李晓民、李彦杰、张胡、徐志鹏、刘志伟编写。第三章由姜明、吕宪国、武海涛、李艳岩、文继娟编写。第四章由李艳岩、吴兵、梁雪峰编写。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由温亚利、谢怡编写;第三节由刘晓辉、吕宪国编写。第六章第一节由姜明、吕宪国编写;第二节由韩守江、文继娟、刘正茂编写;第三节由张树清编写;第四节由姜明、武海涛、赵魁义、李晓民、张树清、朱宝光、刘尊显、王海霞编写。第七章第一节、第三节由俘连军、张春丽编写;第二节由王强、吕宪国、王贵强编写。植物附录由赵魁义、娄彦景整理编写,动物名录由李晓民整理编写。书中插图由朱金花编绘。本书初稿完成后,多位专家在对书稿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本书涉及内容广泛,限于编者水平,错、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诚恳希望读者予以指正,以便进一步修改和增补。

 

 

 

 

 

  作者

  2008年9月